埃米·诺特

埃米·诺特 阿馬莉·埃米·諾特(,),德國數學家,是抽象代數理論物理學上聲名顯赫的人物。帕维尔·亚历山德罗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讓·迪厄多內赫爾曼·外爾諾伯特·維納等學者都把諾特譽為歷史上最傑出的女性數學家。她所開發的數學領域包括-{zh-hans:域; zh-hant:體}--{zh-hans:域; zh-hant:體}-上的代數;在物理方面,她所證明的諾特定理揭示了對稱性守恆定律之間的緊密關係。

諾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尼亞地區埃爾朗根鎮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數學家。諾特高分通過法語和英語考核,原先準備做法語和英語老師,但最終選擇了到父親任教的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學習數學。她在保羅·哥爾丹的指導下,於1907年完成博士論文,然後在埃爾朗根數學研究所無薪工作了七年。女性在當時一般不允許擔任教職。1915年,大衛·希爾伯特費利克斯·克萊因邀請她到世界領先的哥廷根大學數學系任職,但受到了哲學系教授的反對。諾特因此藉希爾伯特的名義教授了四年。1919年,諾特終於獲得特許任教資格和講師的頭銜。

諾特在哥廷根大學數學系舉足輕重。1924年,荷蘭數學家巴特爾·倫德特·范德瓦爾登加入了諾特的研究團隊,她的研究成果成為了范德瓦爾登1931年教科書《現代代數》第二卷的基礎,影響深遠。1932年,諾特在瑞士蘇黎世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致辭,以她在代數上的造詣名揚四海。次年,德國納粹政府下令禁止猶太人擔任大學教職。諾特移居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布林莫爾學院擔任教授。1935年,她因卵巢囊腫接受手術,四天後不治,享年53歲。

諾特的數學研究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在1908至1919年的第一段時期內,她對代數不變量和-{zh-hans:域; zh-hant:體}-的領域做了重大的貢獻。在變分法中的微分不變量方面,她所證明的諾特定理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數學定理之一。在1920至1926年的第二段時期內,她所開展的工作將徹底改變抽象代數。她在1921年發表《環的理想理論》論文中,將交換環理想理論發展成應用廣泛的工具。她巧妙地運用升鏈條件,所以滿足此條件的數學物件都附有諾特的名字,如諾特環等等。在1927至1935年的第三段時期內,諾特在和超複數方面屢有建樹,並將表示論和理想理論整合為一。除了自己發表論文以外,她還深深影響了其他的數學家,在代數拓撲等相去甚遠的數學領域也有她的蹤跡。 維基百科提供
Showing 1 - 2 results of 2 for search 'Noether, Emmy, 1882-1935', 查詢時間: 0.01s Refine Results
  1. 1
    圖書
    其他作者: “...Noether, Emmy, 1882-1935...”
  2. 2
    圖書
    其他作者: “...Noether, Emmy, 1882-1935...”